研究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  研究历史

(一)研究概况

        纺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发展往往是实践推动理论、而理论又带动学科的发展。纺织学科的科学研究,脱离不了传统的纺织技术创新与理论探讨,同时推陈出新,创造不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新的管理方法与体系。

        纺织科学研究又往往随我国经济建设及政策动向而有序的发展。在纺织系的科研方向大致可以有如下几个阶段:

1、建校初期(1951~1957)

        由于创校伊始,科研偏向于对传统纺织技术的研究。当时纺织系研究侧重于牵伸及超大牵伸的研究,着重于提高牵伸倍数。织造方向偏重于织造参数、纱线张力(准备及织机)、布面质量、布机车速的提高。

2、大跃进和困难时期(1958~1966)

        纺织科研在质量、数量均有明显提高。它反映在如下一些方面:

    静电纺纱、气流纺纱、野生纤维的纺织及品种的改进、织造理论的研究、军工项目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7)

        由于教学停课,全校工作处于混乱和停顿状态。仅有少数军工项目由校组织专职队伍进行。当时纺织系仅有防辐射热层项目和静电纺纱项目仍在进行中。

4、拨乱反正后(1978~1999)

        纺织系工作恢复正常,并且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如

    静电纺纱、气流纺纱、喷气织机、过滤嘴、非织造布等。

5、新世纪阶段(2000~至今)

        紧密纺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纺织结构复合材料;

    学院的整个科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

          (1) 纤维材料性能与测试仪器;

          (2) 纺织机械设备与工艺理论;

          (3) 新纤维与新产品开发。

(二) 研究工作历史

        自1954年开始纺织学院由严灏景和张文赓牵头承接纺织部下达“超大牵伸”研究任务,后连续开展“三罗拉大牵伸装置与工艺理论研究”、“国产棉、毛纤维物理性质的研究”,并在1957年由纺织工业部列入国家计划。1958年3月,学校制定了科研规划纲要,纲要确定牵伸工艺理论研究、纤维力学与物理机械性质研究为科研重点,在大搞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气流纺纱、静电纺纱、喷气织机等重大课题,同时在产学研三结合条件下,对精梳机的研制、超声波的应用、涡流纺纱等进行研究。1958年首先开始《转杯纺纱设备与工艺理论》的研究,同时与上棉十四厂、上棉三十一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30多个单位开展大协作,共同研制AN 9-76型转杯纺纱机,后于1978投入工业化中试生产,成纱质量与纱线断头率达到部颁指标并获1980年纺织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学院从1960年起,走厂校结合道路,教师还参与上棉二厂技术改造、上海国营一纺机从A201到A202直至FA251A等精梳机的研制。

        从1960年开始,由于超大牵伸的成纱质量存在中长片段不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研究重点转向《50倍三罗拉双皮圈大牵伸装置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对牵伸力、摩擦力界、后区工艺参数的合理配置、以及如何提高前区牵伸倍数等方面进行较详尽研究,结论得出在保持较小后牵伸的前提下,提高前区牵伸是提高总牵伸的有效途径,并提出提高前区牵伸能力的三大技术措施获得成功,对我国三罗拉双皮圈大牵伸装置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1963~1964年对牵伸工艺理论中的几项平稳随机函数问题作了研究,取得突破性成绩。

        毛纺教研室1974年成功研制分梳机一台,改造一纺机制造的化纤并条机BR221、BR231,把变换齿轮优化设计科研成果运用到B583型毛精纺细纱机上,增添牵伸变换排挡机构,牵伸变换齿轮优化设计方法后来在二纺机推广应用到棉纺、麻纺、绢纺等各种细纱机上。

        1977年纺织部组织全国转杯纺纱机研制大协作,纺织系负责《转杯纺工艺理论、设备与产品》的研究任务。研究组先后共完成纺纱器最佳工艺参数的优化;转杯纺纱器三大件系列化;转杯纺高速工艺与断头机理;纺纱器主要部件规格与磨损以及转杯纺非棉产品的开发等。其中高速工艺断头机理获1982年上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共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转杯纺纱》专著一册,对我国转杯纺纱技术的进步有一定促进作用。

同时研究工作还有针织圆桶布、多向织机、立体多向织物、织布工场研制的烧蚀性碳布等一系列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课题。

        “拨乱反正”后,科研项目从原先单一的纺织部下达转变成为国家计委、科委、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省部市多渠道下达,项目形式也由原先的指令性下达转变为项目竞标形式。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纺织仪器、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新型纤维材料、新型纺纱和织造技术。

        机织教研室在新型织机的研究工作上,消化吸收进口各种无梭织机,同时在国产织机开发上吸收进口设备优点,改进和研制国产新型织机,如SGA7101-190喷气织机。特别对四色纬喷气织机的研制成功,比传统色织机速度提高了3.3倍,曾获1977年上海市科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对军工部门下达的三向织机以及航天部门的多维编织机主要机构进行了研制,先后完成了两台三向织机样机和多维编织机的研制任务,为复合材料骨架的织造提供依据。研制的小样片纱浆纱机,已成为我国纺织院校实验室必备的设备。

        织部的浆料开发是纺织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MVAC浆料的合成与应用,木薯综合利用,变性淀粉、接枝淀粉等研究工作中都利用内外协作,纵横向协作,取得显著成果,对生产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得到各种奖励。

        对天然纤维的结构性能研究、纱线的改性和变形研究也有较大规模的开展,并扩展到新型服装面料,比如应用于驻港部队军服面料。

        在1990年以后,把纺织研究上升到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从1994年严灏景开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起至2006年,纺织学院共计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纤维成型、纤维形态和力学性质、纺织复合材料性质和设计等,并进一步扩展到国家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返回原图
/